明悦心理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例子~那些从小被父母占据的孩子们,有的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不得要领;有的终因在成为自己还是做被“分配”的角色之间的严重冲突中耗费了宝贵的生命……
音符
有一个女孩B,从小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排行第五,上有两个双胞胎姐姐两个哥哥,一对双胞胎姐姐高挑迷人,又是长女,获得了父母的一些关注,紧接着出生的又是两个哥哥,自然是家里的宠儿,只有相貌平平的她,成了一个可有可无倍受忽视的孩子,于是从小就变得非常懂事能干勤奋,成绩出众,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这是她父母希望她做的,她的妈妈因为家境贫困没能上大学,所以希望她能完成父母未竟的心愿~考上大学当上老师!
她做到了,也是一个很尽职尽责的老师,后来她又与同为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同事结婚生子,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终于有一天,她的孩子在出国留学期间精神崩溃险些自杀,她紧急赶赴异国陪伴孩子治疗,一夜急白了满头黑发,似乎在表达对游离于家庭之外不负责任的丈夫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她是断然不敢表达的~也许更确切地说,她压根儿就没意识到有愤怒:满心是自责和内疚,对儿子对丈夫全家,认为就是丈夫所说的那样“都是你太用心工作把儿子弄成了这样!”她提前退休全心救治孩子,终于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可当儿子学成归来后并不具备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能力,她又已得知丈夫早已有外遇……年过半百的她陷入了困境中~我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到底是谁?来这个世界仅仅就是来照顾我的家人们的吗?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早年父母离异的小A与母亲一起生活,妈妈未再婚,把所有的关注与期待都寄托在小A身上,她也不负妈妈的期待,毕业于名牌大学,就职一家极有前途的500强企业,因为其母从她中学时就提前退休陪在她身边,妈妈生活的所有重心和乐趣都来自于小A,在小A开始恋爱后被夹在妈妈和男友之间的激烈冲突中痛苦不堪,遂离家出走,甚至数次自杀未遂……
音符
上面的例子中B的内心世界完全被父母和各种角色“占据”了,就像小A的内心世界与妈妈是融为一体的一样,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她们自己的自我完全被挤压到一边未曾成长,故内心被一种无所不在深入骨髓的空虚与孤单充斥着,无法感受生而为人的真切感受与酸甜苦辣~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必须从外在的世界获取认同与滋养,无法完成对自我的确定感与认同,无法从内在为自己提供滋养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一些诱发因素下(比如工作中的变故、恋爱受挫、生病等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陷入困境无力自拔……
联想到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张靓颖其母在女儿婚前公开反对准女婿的话题事件,生生就是一出誓死要做与女儿“连在一起”的“女宝妈”~无法把自己与女儿分开做独立的自己、也让女儿独立的“女宝妈”!
所以请把你的孩子还给Ta自己吧!让Ta去完成自己作为一个生命的历程,去经历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乐吧!而身为父母,也必须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不能把自己那份生命的意义强加给你的孩子,让Ta为你完成梦想和目标,这样对待孩子太不公平了!
而我知道,要让父母觉察到这一点都是相当的困难,而意识到的父母大都很愿意为了孩子去改变,只是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够~无法做到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而非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是几十年的行为模式和基于他们自己成长经历的固有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且这种代代相传的模式像魔咒般在家族中延续,要打破这个魔咒需要勇气承担改变的责任,可这个几十年的模样就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样难于分开,必须要经历一番伤筋动骨的挣扎方可改变!要让一切在此终止~“且让我承担、且让我改变”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这样的困境,家长和孩子也许都需要走进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方能完成这个任务~不管是一对一的咨询还是成长的团体,都为其提供了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改变与整合自己的契机,也为放孩子一条生路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