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悦心理
我们来分享一下关于补偿的思考,这里要讨论的是我们在主体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之中应注意的地方。主体教育指的是家庭教育以外、国家或社会给予和提供给孩子的教育体系包含的总和,家庭不能跟主体教育形成一个对立面,我们一定要合理化和认同我们的教育体系,因为教育是一个现实。70年代的父母很容易批评我们的教育做得不够好,如果用这种非刺激的逻辑去评价我们的主体教育,就变成了主体教育有害,这是不行的。
就像北京的雾霾一样,只要你还活在其中,就不得不把雾霾合理化了,不然你就剩自杀。不过这是开玩笑,教育当然不是雾霾,但是我们教育中做到的是以整体的方式去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习科学。父母要做的就是去补偿主体教育没有做到的那一部分。比如,主体教育不太强调个别性,我们就要关注孩子的个别性。因为只有爸爸妈妈自己清楚孩子的特长,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擅长哪些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提供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把主体教育看成是助手、朋友、队友,他能干的,我们就不干了。试想,在学校做作业,回家还要做作业。就像你们跟个人做生意,第一单被骗了,你还会做第二单吗?如果我们在家庭教育里面还做这样的事,效果会更加不理想。
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想法:当我的孩子在主体教育里面不能获得成功感,有没有一个更特殊的方式去补偿,在恰好是他个性发展的那一部分,让他在家庭教育里面变得完美和饱满?这样,我们就是聪明、充满智慧的家长——把主体教育看成是我们的战友、同盟,他关注的,我们在家庭教育里面也关注,但他无法关注的,我们就要补充,比如学习压力大,作业太多,我们就要鼓励孩子去大自然去游玩。
知和识,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所有书都读到了知但没有识,识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东西,识是经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你的儿子在6岁以前去过全世界甚至上过月球,那就太棒了,因为他经历了许多。知识对他来讲,不再是盲从,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你就要让孩子有“识”,那么只要有空就带着孩子走出去,让他自己体验很多东西,不能替代。
一个孩子的成长分三个层面。一个是发展大趋势。在时代需要某种人才时,他们自然就会涌现。就像战争期间,所有的军事将领会很快成熟。我们没法改变这种大势,就像易经讲的天地人,而我们正逢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英雄辈出,所以我们孩子的未来会更加星光灿烂。
谈到这一点,我就要跟爸爸妈妈分享一个心理学与哲学的观点。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犹太人,是一位宗教哲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我与你》,又写了第二本叫《人与人》,后人把他的学问称为“相遇哲学”或者“同在哲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孩子呈现出好与不好,关键是他在谁的面前呈现的那个自我。我们的自我是跟我们相处的人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些孩子跟姥姥在一起就表现得天真活泼,开心灿烂,但是跟父母在一起就成了另外一个人。
第二个是教育,但这里谈的不是什么教育思想或理念,而是一种家庭的关系氛围,家庭人际的氛围,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比如说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回到家会突然变得自在,特别的舒服,跟爸妈说话都不顾忌什么,家庭没有什么太大的禁忌。但有些家庭就有很多禁忌:孩子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在回答父母问题的时候,只能说YES不能说NO,否则就闭嘴;当孩子有不同观点的时候,也不能在家里自主的表达。你或许会觉得家长在很努力地教育孩子,但哪怕用的是最好的教育思想,因此产生的人际氛围却还是很糟糕。所以说这种氛围很重要,因为并不是你秉持什么观念就会改变教育的结果——观念、认识是你自己可以改变的,但你营造的氛围、作为生命本体所呈现的信息却影响着孩子。
所以我们要想一想,孩子为何在不同的人面前会像天使或者恶魔。人们呈现的自己,或许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被他人决定的。爸爸妈妈能不能超越你们的需求年代,这才是决定你能否和孩子融洽沟通的核心。因为在两人的关系中,你决定我,我决定你。我们在那一瞬间,在同在的那一瞬间,我被你决定,你被我决定。所以我看到的你跟我有关,你看到的我跟你有关,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遭遇哲学:遭遇这个情境。
第三是有效的时间期限。父母教育孩子最好趁孩子5-10岁这六年。因为那六年,你可以把孩子教育成任何样子,心理学会帮助你。因为言语有暗示、催眠的效用,儿子听你的言语胆大,他就会理解胆大意味着什么。当这种信息多次在他的内心呈现的时,他会无意识接受自己是一个胆大的人,而他胆小的部分就变小了甚至消失了。但是10岁以,他有了自我独立的意识,不再那么容易被引入,所以往往美好的教育是在5-10岁这个阶段。